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猪价“节节上涨”,成本抬升挤压利润

来源:期货日报 发布:2022-05-20 08:27:49

因供需两端此消彼长的节律波动,生猪养殖行业长期延续价格周期涨跌的趋势。从去年至今年5月,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受生猪产能释放以及消费进入淡季,猪价萎靡不振,价格不断寻底。生猪养殖企业从前所未有的高盈利期直接步入持续亏损期,行业格局也随之生变。然而,期随着猪价“节节上涨”,生猪价格也达到阶段的新高;同时,猪饲料价格也较前期有所下降。这暂时让生猪养殖企业稍微缓了一口气,“猪周期”要迎来拐点?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行业人士。

周期:上行拐点基本已确立

纵观历年“猪周期”,猪瘟疫病和产业政策是每一轮“猪周期”启动的关键驱动因素。

从猪价来看,从2018年5月到2021年10月,历经41个月完成了从10元/公斤涨到41元/公斤再跌到11元/公斤的波动周期,最大涨幅达410%。2021年10月,11元/公斤的低点基本可以确认是上一轮猪价波动周期的结束。“如果以价格作为周期的表现,当前已经实现了上一轮周期的触底,同时也开启了本轮新周期的第一次反弹。”中信建投(601066)期货研究发展部研究员魏鑫说。

从生猪养殖利润来看,2018年5月,自繁自养利润低点为-330元/头,2019年11月达到顶峰为3080元/头;因2021年以来饲料价格上涨推动养殖成本抬升,2021年10月,养殖利润亏损幅度扩大至-770元/头,超过以往“猪周期”约300元/头的最大亏损。“随着收储等国家稳猪价的系列举措持续推进,预计后期养殖利润亏损幅度不会再低于2021年10月的水。因此,上一轮养殖利润周期基本可以确认完成。从时间上看,养殖利润和猪价波动周期基本吻合。”格林大华生猪研究员张晓君说。

魏鑫认为,从生猪利润周期来看,由于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当前即便价格回暖,要实现全面的产业盈利还有一定困难,但市场对于盈利预期较为强烈。从产能变化来看,未来重新进入盈利区间也是在咫尺。

记者发现,若从产能周期来看,全国能繁母猪从2021年6月达到峰值4564万头以后,持续回落10个月至2022年4月末达到4177万头,仍高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1.8%,对应10个月后即2023年2月之前产能供给水,仍高于常年5500万吨猪肉消费量。“从产能水来看,新一轮‘猪周期’当前已经确立言之尚早,预计明年一季度产能推导下的供求达到基本衡后,有望开启新一轮周期。”张晓君说。

魏鑫介绍,从产能周期来看,目前仍然处于上一轮周期的产能去化阶段,能繁母猪总体数量继续呈现下行趋势,但随着生猪价格回暖,企业现金流逐步改善,能繁母猪数量有望逐步止跌企稳。

“综合猪价波动周期、养殖利润周期以及产能周期来看,上一轮猪价周期和养殖利润周期基本完成,然而产能周期尚未结束。目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大周期中嵌套的小周期,在产能推动的大周期来临前,猪价将围绕季节波动规律在小周期内运行。”张晓君说。

银河期货生猪研究员陈界正告诉记者,我国当前生猪市场所处的产业周期应当为上行阶段的拐头之初。新周期的开启取决于供应面下降的持续,从部分机构统计数据来看,4月生猪出栏量环比已开始呈现下滑状态,而从企业出栏计划以及高频出栏数据来看,预计5月生猪出栏环比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数据显示,去年6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呈现边际下滑态势。按照10个月左右的出栏周期来看,当前生猪出栏量也在开始进入下行阶段。受此影响,预计生猪后市整体供应端将出现缩减,虽然期可能因为压栏以及前期仔猪存活率出现阶段变化,但从大方向来看,本轮“猪周期”上行拐点基本已经确立。

陈界正认为,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和配种情况是“猪周期”拐点的先行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本轮上行周期可能较以往正常年度更短。随着猪价的反弹,去年10月以来,养殖企业后备母猪补栏数量有明显增加。按照3个月的生长周期来看,今年2月,能繁母猪的新增部分开始加大,综合淘汰补栏等各方面数据考量,预计今年5—6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将开始转正。这也意味着自明年3月开始,“猪周期”可能会有下行或二次探底的风险。而本轮“猪周期”的上行阶段可能为1年,较往年更短,未来延续情况仍需进一步观察。

养殖:成本抬升挤压利润

养殖成本的高企也让生猪养殖环节压力重重。

“我国生猪养殖模式和结构相对比较多元,从成本构成来看也相对较复杂。受养殖模式以及区域不同影响,成本结构略有差异。”陈界正说,从主要成本来看,包括母猪、仔猪、饲料、人工、固定资产、医药动保等几大部分。具体来看,自繁自养模式中饲料占比最大,基本在50%—60%,母猪费用占比10%—15%,人工费占比15%—20%,固定资产投资等相关其他费用占比15%—20%,医药成本占比3%,当然这会因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存在差异。而外购仔猪成本结构中,仔猪成本占比波动较大,一般在20%—30%,饲料占比60%以上,其他部分基本与自繁自养接

养殖成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养殖成本差距较大。华东地区生猪养殖户谭成告诉记者,生猪养殖成本分为现金成本和折旧成本,其中现金成本包括饲料成本、药品费用、人工成本和水电煤等其他费用;折旧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生物资产折旧。从育肥阶段成本模型来看,养殖成本结构占比大致为饲料成本占比65%,仔猪成本占比20%,人工及其他占比15%。

饲料成本对育肥阶段成本影响较大。“假设全程料肉比2.6∶1,出栏体重110公斤,饲料成本每上涨0.1元/公斤,头均饲料成本上涨28.6元,折合0.26元/公斤。而饲料成本中(不考虑替代的情况下),玉米占比65%,豆粕占比20%。玉米价格波动对饲料成本影响较大。”谭成说。

张晓君介绍,我国玉米供需格局产不足需,产需缺口依靠进口和谷物替代来补充。进口方面,2021年我国进口玉米2835万吨,其中进口美国玉米占比70%,进口乌克兰玉米占比30%。当前俄乌冲突冲击全球谷物供应链,乌克兰农产品出口受限,播种延误导致新年度玉米产量预计下降55%。另外,多国限制农产品出口,小麦带领全球谷物价格重心不断抬升,我国玉米进口成本随之水涨船高。

替代方面,2021年因玉米价格大幅反超小麦价格达400元/吨,促使临储小麦大量进入饲用环节替代部分玉米消费。随着小麦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10月前后,小麦价格超过玉米价格,价差逐渐回归正常水

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山东地区小麦玉米价差为410元/吨。“一方面,小麦玉米价差回归至正常水;另一方面,经过2021年部分临储小麦进入饲用消费环节,今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约4000万吨,其中2014—2018年度小麦仅2000万吨。今年已禁止饲料企业参拍临储小麦,至此小麦饲用替代时代结束。后期替代补充重点关注定向稻谷投放力度,3月中旬—4月中旬,定向稻谷总投放量为450万吨,成交率100%,关注后期投放何时重启。”张晓君说。

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截至5月11日当周生猪饲料均价为3.62元/公斤,较前期3.8元/公斤峰值略有回落,但整体仍处相对高位,较去年同期上涨8%。谭成告诉记者,进口和替代均有不确定,玉米供需紧衡格局不改,助推玉米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原料价格高企支撑生猪养殖成本,我国猪粮比盈亏衡点也上调至7∶1,养殖成本抬升挤压养殖利润。养殖企业通过管控原料采购来降低饲料成本难度较大,后期降成本的重点在于改善料肉比、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效能。

供需:由宽松逐渐趋向

生猪大中小存栏占比对应后期供给压力。我国生猪养殖结构在非洲猪瘟发生后产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部分集团企业两三年内实现产能和出栏成倍增长,而许多中小养殖户则在疫情和亏损的环境下选择了退出。将官方统计的出栏数量和各大型企业的出栏数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生猪养殖企业CR10水从此前不到10%上升到接15%,同时排名10到100的企业总体出栏占比也有所提高,头部、颈部企业方阵体系初具雏形。

另外,自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我国生猪种群结构快速优化,2019年以后种猪年度进口量维持历史高位,2020年种猪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2.9万头,2021年达2.4万头。我国主要商品猪的曾祖代原种猪基本依赖进口,原种猪的进口数量决定了二元能繁母猪新增量幅度。随着进口种猪群结构快速优化,能繁母猪存栏自2019年三季度的最低点3000万头快速恢复,在2021年6月达到峰值4564万头。如不考虑出栏体重等因素,对应10个月后商品猪供给压力高点为2022年4月前后。从2021年6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0个月回落。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为4177万头,距峰值已回落8.5%,对应今年5月以后商品猪出栏压力将逐渐减弱。

“随着猪价上涨,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明显放缓,但仍略高于国家公布的正常保有量,市场供应压力仍存。”光大期货生猪分析师吕品认为,4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区域调运不畅,局部囤货时有发生,国家持续收储,以上诸多因素促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养殖端盼涨情绪高涨,生猪价格上涨明显。但是随着气温升高,白条终端消费疲软,叠加疫情影响屠宰企业收购,中间物流成本抬升,亦使得生猪价格继续上行压力较大,市场供需博弈激烈。

张晓君告诉记者,从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的月度出生活仔猪数据来看,2021年8月达到峰值,9月仍居高位,随后持续回落,对应6个月后商品猪出栏高峰为今年3月左右,此后供给压力逐渐减弱。根据其2021年11月至今年3月以来仔猪数变化:2021年11月环比降0.6%、12月环比增0.3%、今年1月环比降9.7%、2月环比降2.8%、3月环比增1.9%,分别对应今年商品猪出栏预测为5月出栏略有下降、6月环比略增、7月明显下降、8月降幅收窄、9月环比略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二次育肥以及压栏增重对以上预测数据的影响。4月以来,猪价持续走高带动养殖端看涨情绪持续升温,4月起仔猪补栏及二次育肥积极明显提升。数据显示,仔猪价格从4月初的24.73元/公斤上涨至5月13日的32.79元/公斤,涨幅达32.5%;卓创资讯监测全国出栏均重从4月初的118.5公斤增加至5月12日的121.3公斤,增加2.3%。

“从育肥端来看,数量上基本是由前期的能繁母猪产能和仔猪的生产数量所决定的。育肥端能够进行调节的主要就是出栏节奏和对应的生猪生产的体重。短期来看,随着价格持续上行,养殖端出现了局部的压栏惜售情绪,体重短期出现了上涨,不过依旧在正常可控范围内。6月市场面临天气环境转变,一般来说需要降体重,因此当前的压栏可能导致6月出现短期出栏增长。”魏鑫说。

在魏鑫看来,二次育肥在去年表现更为明显,今年二次育肥情况显著减少,不过随着市场预期转好,二次育肥入场可能会逐步增加。相关主体主要还是瞄准三季度的价格上行和四季度的消费高峰来布局,但相比去年从体量上来看有巨大差距,对市场影响有限。

政策:收储为猪价提供支撑

政策是猪周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2021年6月发布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将猪粮比盈亏衡点上调至7∶1,以猪粮比价为条件,设置了三级预警:小于6∶1启动三级预警;连续三周位于5∶1到6∶1之间启动二级预警,酌情启动收储工作;跌破5∶1进入一级预警,触发收储机制。

怎样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如何熨“猪周期”波动,缓解长期困扰生猪产业发展的产能大幅波动问题?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旨在建立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指标的逆周期调控机制,避免能繁母猪存栏过度下降,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谭成认为,逆周期调控机制确实可以在稳定生猪产能方面发挥衡器的作用,我国生猪产业摆脱“猪周期”后,会步入长期稳定发展的轨道。

“以上政策基本上定调国家对未来几年生猪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不鼓励猪价大起大落。”张晓君说,从实施效果来看,就是根据原料价格和生猪价格的相对变动,通过收储等相关手段,实现猪价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在春节以来猪价的大幅下跌过程中,政策定调助力猪价企稳走高。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如果后期生猪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国家将持续收储并指导地方开展收储,推动价格尽快回归合理区间”。

张晓君告诉记者,从猪粮比推算“合理区间”:猪粮比在5∶1、6∶1之间,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视情况启动收储;按照全国大中城市玉米价格2.94元/公斤、猪粮比5∶1—6∶1推算,猪价在14.7—17.64元/公斤。这个区间对于不同的养殖成本来说有赚有赔,既可以继续去高成本产能,又可以帮助部分养殖户扭亏转盈,二季度该价格区间相对合理。三、四季度预计养殖端扭亏为盈,按照猪粮比盈亏衡点7∶1折算,猪价为20.58元/公斤,但仍需警惕屠宰场分割入库国产冻品库存以及进口冻肉库存对四季度猪价反弹高度的限制。

记者注意到,5月17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2年第八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称,5月20日将收储挂牌竞价交易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2022年5月20日挂牌竞价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将是2022年第八次收储,前七次累计计划收储量27.8万吨,实际收储量9.13万吨。

张晓君认为,今年以来持续展开的收储对猪价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年内共8批次的猪肉收储,养殖户对后市看涨情绪不断升温。尤其是自4月27日以来,全国大中城市猪粮比已回升至5:1—6:1区间,退出了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当前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在酌情启动收储区间内仍然持续开展收储工作,再次明确了稳猪价的政策导向,养殖户压力惜售、二次育肥情绪渐起,助力阶段猪价继续上涨。

“猪周期”还需练好“内功”

俗话说“养猪就是挣一年,赔一年,不挣不赔又一年”,其实说的就是“猪周期”现象——“肉价上涨—存栏量大增—肉价下跌—存栏下降—肉价上涨”,这样的周期差不多每隔4年就要上演一场。从2018年开始的此轮“猪周期”,在饲料价格、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波动惊心,也被称为“超级猪周期”。伴随着“猪周期”的起起落落,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现象不时穿插其中,养殖行业从业者推动了它的出现,也成了它的受害者。

应对“猪周期”,从业者该如何自救?

提升规模化养殖占比。众所周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目前仍旧以中小养殖户为主,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所提升,但从全行业来看,份额并不大。这种现状决定了“散户”成为决定供应量的关键多数,而供应量又决定着价格,二者互相制约,最终使得“猪周期”不断袭扰市场。中小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也使得其生产经营随机更大。长期来看,并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要使养殖行业有较好市场抗风险能力,就要提升规模化养殖在市场中的份额。

另外,还要积极拥抱衍生工具。生猪期货上市以来,河南生猪贸易商李先生就开始关注,如今,面对行业拐点,李先生想试水生猪期货。“做贸易,赚的就是价差,猪价持续下跌,养殖行业都不易,觉得生猪要迎来新的周期,想利用期货工具指导经营。”李先生说。

记者发现,猪价持续下跌以来,养殖端陷入深度亏损阶段,不仅贸易商关注生猪期货,部分养殖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成功避免了现货猪价大幅下跌带来的损失。集团养殖企业通常组建有专业的期货团队来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对原料采购端和生猪销售端分别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以此来锁定原料采购成本和生猪销售价格。然而,对于中小养殖户来说,无法组建专业团队来进行风险管理,更多是通过“保险+期货”模式把风险进行转移。

年来,在各地方政府和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养殖行业“保险+期货”模式效果开始凸显。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后,与生猪相关的“保险+期货”项目遍地开花,同时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农户和企业的逐步肯定。为进一步引导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运用“保险+期货”模式保障农民稳收增收、完善生猪产业链风险保障体系,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加强了对保障生猪价格项目的支持力度。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共立项131个生猪期货价格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份。

张晓君介绍,当盘面给出超额养殖利润时,正是养殖端提前锁定养殖利润的绝佳时机,例如生猪期货LH2209合约,在5月16日、17日给出20000元/吨盘面价格(折合20元/公斤),成本按照17元/公斤、出栏体重120公斤,则盘面给出的养殖利润为360元/头,企业和养殖户可以通过卖出套期保值以及“保险+期货”多种金融工具提前锁定养殖利润。另外,在当前“猪周期”即将从底部区域步入上行区域的预期下,下游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也可尝试参与生猪“保险+期货”业务,规避未来猪价大幅上涨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锁定采购成本,进而稳定企业经营发展。

养殖行业“保险+期货”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养殖户的利益得到保障。对于“熨猪周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熨猪周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业者适应新变化、新需求,打好风险管理“组合拳”。另外,在改变过往粗放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还要利用衍生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和经营风险。

相关新闻